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出差三人组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航天人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翻开《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回顾中国航天队伍的奋斗历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奇迹。600年前万户身下47支火箭的火焰画下人类航天的第一道印迹,航天前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飞鸟学习,与引力周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终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悠扬的《东方红》在太空响起,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宫遨游、北斗组网、祝融巡火、羲和探日,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中国几代航天人披荆斩棘、刻苦攻关,翻越飞天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障碍,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把一个个神话故事变为现实,铸就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构成的中国航天精神。

同样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平凡地震人,薪火相传,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日常工作,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作为奋斗目标,尽心竭力守护民生民安,创造了防震减灾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发展历史。

在外人眼里,我们的工作风险系数低,轻松自在。可是其中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才真正体会到了一辈辈地震人的执着与信念。前辈们长期坚守在繁华城市之外,与巍峨大山、空寂山谷陪伴,不分昼夜,无论夏冬,十几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仪器上仿佛能摸到他们留下的温度,观测室都闪现着他们测量、维修和异常核实的身影。参加工作已将近十年,十年里有过因仪器中断的焦躁、有过春节值班的孤寂、有过一天之内奔波几百公里维修仪器的疲倦、有过连续三天三夜一个人值班的坚守,无论是在昏黑无光的深夜,还是在金鸡报晓的凌晨,都有过我们维修仪器和地震应急的身影。严冬的雪地里有我们徒步数公里核实水平摆异常的脚印,酷暑的烈日下有我们翻山越岭排查数据干扰的汗水。

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接过前辈薪火,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时刻以身边的前辈、党员为榜样,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在认真处理每一组数据、核实每一次变化、排除每一次故障中实现自身价值。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太原站几名年轻职工,主动请缨留守岗位。带着百里之外家人和父母的牵挂,连续两个月在岗值班。今年的疫情,太原站多名年轻人又一次闻疫而动,积极到所在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2020年4月底,台站勘选组前往昔阳县赵壁乡大地电场场地勘选测试,堪选连续四天三晚。为保证仪器安全和稳定测试,需要24小时值守,几名年轻党员主动要求晚上驻守。堪选场荒无人烟,昼夜温差达20多度,虽然有帐篷有毛毯有棉大衣,但感到驱寒的只有帐篷中的那盏小灯。次日,30公里外的替班到时,才能吃上一口热饭。2022年1月24日下午孝义井水位突变,我跟同事冒着小雪连夜赶赴孝义进行异常核,返回台站已经是午夜。2022年5月16-17日,山西繁峙2次3级以上地震,流动地磁16日才完成山西晋北测区野外测点15个观测,测项负责人连夜进行结果计算,凌晨3点将会商结果上传。正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行业精神,激励着大家一次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路走来,从地震来了只知道钻桌子避险的懵懂少年,到现在可以滔滔不绝地向公众宣讲科普防震减灾知识;从仪器出现故障只会抓耳挠腮,到现在维修处理应付自如;从震惊仪器可以记录地震波的好奇宝宝到异常核实、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的专业小能手。我们这一代现在也可以担负起青年晋震人的职责使命,以实际行动彰显年轻人的优良作风与担当精神,坚定地站在工作最前线、台站最前沿。在地震监测岗位上默默地用汗水浇灌着夏之花秋之果!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在一线地震台站的我们,要学习中国航天精神,艰辛求索、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以少年心气、青春锐气奉献防震减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