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强烈地震。不仅如此,沿海地区随之而来的海啸在日本东北部上演了一场“桑田变沧海”的悲剧。地震发生第二天的下午15点零6分,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的1号机组发生爆炸,接着核燃料发生泄漏,核辐射灾害愈演愈烈,进而使尚未从地震海啸噩梦中惊醒过来的日本民众,顷刻间又陷入了核辐射的危机当中。
日本“3·11”天灾人祸的惨痛经历,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危机,给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敲响警钟。3.11日本特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在大灾面前显得领导、措施不力,面临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多次贻误战机,错失了最宝贵的第一抢险时机。官僚作风影响了救灾行动。如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分发到位,重灾区的救援行动迟缓,救援行动缺少组织管理等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日本“3·11”大地震也给中国防震减灾工作重要的启示,从中可以得出几条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一、密集的地震台网和成熟的预警系统,实现了较好的预警
日本从2007年10月开始使用覆盖全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这次强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发布地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警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这一系统在3·11日本东海地震发挥了作用。数百万日本人在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到地震于今信息,数百万人逃到室外,视离地震远近不同,使得公众获得十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机会。
目前我国已开始进行建设全国性地震预警系统的前期准备工作,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在3.11地震的出色表现为我国的项目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
二、成功的抗震设防体系
地震频发的日本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抗震强国。在本次强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高层建筑物和普通房屋坚挺不倒。之所以能在多次特强地震中岿然不动,与日本房屋建筑上的防震技术、措施密不可分。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而严格。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建筑设计、施工有极严格的法律规定。在这一法律体系下,日本普遍采用了抗震结构。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广泛应用地基隔震技术。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的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建筑物的震动破坏。
限于经济发展状况,我国的抗震设防相对落后。我省同样地处地震带,历史上地震灾害非常严重,但广大城乡的房屋抗震性能比较落后,砖混结构、砖石结构的房屋非常普遍,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民居抗震能力还较薄弱。吸取日本建筑物抗震的经验,大力加强抗震民居的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三、社会民众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
日本普通民众在地震逃生时的从容应对、震后的冷静有序,媒体的冷静低调报道,也为日本有序地应对大震巨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通过各种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各种地震应急演练,让群众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掌握地震应急技能,平时可避免对地震谣言的轻信和盲从,震时从容应急避险,震后开展及时的自救互救,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