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发布 地震快讯 探索地震 防震记载 救援启示 专家做客 史话地震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做客  >  相关专家访谈录 > 正文
专家访谈: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两项工程”
【时间:2022年08月30日】 【来源:】 【字号:
   “两项工程”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两项工程”、或者说“两项重点工程”,指的是地震系统正在牵头开展的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任务。201810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部署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九项重点工程”,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就是其中的两项重点工程。

那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整体经济规模稳步增长、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充满活力。同时,我们也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各类风险的威胁和挑战。进入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时代主题,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需要更为充分、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更为全面、更加长远、更科学有效的安全。

首先,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与财富越来越向大城市聚集,风险剧增,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影响的程度和广度都将是前所未有的,波及到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广大乡村地区的灾害设防能力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存在较多欠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影响波及面广,对生产生活影响大,容易出现小灾大害的情况。

其次,近二十年,我国城乡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房屋建筑,相比2000年之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不能全面掌握这种变化,很难客观认识自然灾害对这些承灾体带来的风险。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调要把灾害管理关口前移,加快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也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灾害风险。

这次普查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首先,这次普查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是切实推进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降低灾害损失、减轻灾害风险、保障民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成果可作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区域发展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次,这次普查对提升全民灾害风险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普查实施过程中,宣传普及灾害风险的基本知识,帮助公众认识和看待我们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与挑战,有助于公众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可以看到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在这次普查中,又有什么特点和亮点?具体又是做哪些内容?

特点和亮点体现在三个词:综合风险普查”,突出表现为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六大类22种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隐患调查评估、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全链条式普查。

第一次推动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灾害风险综合管理。

第一次实现在统一的要求下开展普查工作,形成较为完整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体系。

具体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刚才提到的六大类自然灾害,开展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的全面调查;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灾害单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根据应用需要编制全国、省级、市县级等不同尺度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开展单灾种和综合风险区划、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地震灾害风险?

地震灾害一般是指已经发生或形成的地震灾害事件,包括损失或影响的具体表现。

地震灾害风险是指可能的灾害后果,包括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地震灾害隐患是指应该治理但是尚未治理的地震灾害风险。取决于地震致灾隐患和承灾体隐患。

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年都有破坏性地震发生,特别是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震频率高,农村乡镇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这个是不是我们要摸清农村房屋建筑底数的主要原因呢?他又有什么意义吗?

我们都知道,地震灾害在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对农村居民住房的破坏,约占总损失的80%以上,村镇住宅的破坏和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我国从未进行过全国范围的房屋建筑普查工作,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农村房屋建筑数量、分布和防灾能力现状的相关信息,缺乏对农村房屋建筑定向施策和有效管理的手段。

2008512“汶川大地震”,遇难人员中村镇居民占60%以上。我国广大村镇地区的农村房屋建筑仍以自主、分散建设为主,管理相对粗放,农村房屋建筑建设管理主要聚焦于集体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批,对于量大面广的自主建设仍做不到有效监管。建设底数不清是制约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全面提升的因素之一。

总体来说,受村镇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模式、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我国村镇防灾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地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给有效、精准开展提升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农村房屋的建造时间分散、结构类型多样、现状参差不齐,大量已建农村房屋建筑仍不同程度存在质量缺陷或安全隐患,摸清农村房屋建筑数量和质量的底数至关重要。

震害防御在防灾减灾整体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震害防御情况如何,针对地震易发区和防范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又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地震灾害防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综合抗御6级地震、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提升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工程标准。就地震灾害防御简单地说,就是提高房屋建筑质量,提升抗震设防能力。目前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一是防范增量风险。对于新改扩建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程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依法提高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大检查。同时,也积极推进重大工程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化解存量风险。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及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等多项防震减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成效。通过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对地震易发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重要的生命线工程,交通、电力和电信网络,地震后会引起重大次生灾害的水库大坝、危化品厂库等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不断提高全社会抗震设防能力,着力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隐患。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