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地震等突发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心理危机及自我调节过后,怎样对心理危机人群,特别是灾区的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又成为了争相讨论的话题。本期,我们继续邀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邹开庆对市民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处于心理危机期的人群进行心理救助呢?
邹开庆:通常心理危机的救助分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受灾个体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让受灾群众感受到最大的安全感;3、多和受灾群众沟通和交流;4、寻找一切可以帮助受灾群众的途径。
记者: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孩子和成人面对灾难的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灾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援助要注意哪些?
邹开庆:灾区儿童、青少年是救助重点之一。因为他们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受到的刺激更大。如果处置不力,负面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障碍。
心理援助两大支柱:一个是积极对策,尽量让大家都有阳光向上的情绪,共同努力这种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另一个是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要建立一套完整、长期、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制度。
一般情况下,心理援助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对青少年的心理救助和咨询必不可少。在地震后的初期最好不要频繁提起地震的事,要在孩子们情绪稳定之后,再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地说出痛苦的环境,让他们敞开心扉尽情释放悲伤。
2、针对不同年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学龄前及小学阶段的儿童,应提供给他们多种玩具,或者开展需要身体接触的游戏等活动。对于中学生,则可以安排集体讨论,让他们充分抒发感情,教师或志愿者应及时进行认同和鼓励。
此外,还可以组织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与救助他人,或围绕重建家园进行资料收集和方案设计。把对灾难的经验转化为创造力,将有利于青少年灾后的快速心理恢复。
3、音乐心理援助。音乐对于缓解心理危机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实施音乐心理援助时,一定不能让受援者认为这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救助,而是要将音乐心理援助不着痕迹地融入活动中。
记者:在一场大的灾难过后,有些人虽未在灾难中受到身体的伤害,但由于承受不住精神创伤和心理上的打击而走向轻生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减少或防止灾后意外现象的发生?
邹开庆:在地震灾害中失去自己亲人的感受,在心理学上叫“损失反应”。这种反应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否定,认为那不是真的,无法正视;随后有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愤怒,责问有关方面和政府为什么没能救出自己的亲人;最后可能会把矛头转向自己。地震灾害过后,这种损失反应会在受灾人群心中慢慢地舒缓。
灾后选择轻生的人往往灾后外表平静,工作努力,但是由于没有为自己心中的悲伤找到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窗口,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来求得解脱。
另外,对于自杀者家属也有必要进行心理支援,因为他们可能会陷入自责而不能自拔。
记者:有没有防止意外的最好方法?
邹开庆:灾后轻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防止意外现象发生的最好做法是理解和支持。有些轻生的人在自杀行动前,会向外界发出一些信息。
在悼念地震遇难者时,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减轻有轻生倾向人的自杀念头。灾后一段时间,宣传成功度过艰难时期的典型事例很有必要,但要注意宣传方式和效果。因为并非所有受灾群众都克服了困难,还有很多人在各种困苦中挣扎。
在自杀干预中,专家们总结出了必须注意的“14个不要”:
不要对求助者责备或说教;不要批评求助者或对他的选择和行为作出批评;不要与其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不要被求助者所说的危机已经过去的话所误导;不要否定自杀者的自杀意念;不要试图向令人震惊的结果挑战;不要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不理不睬;在危机急性发生时,不要诊断分析求助者的行为或对其进行解释;不要陷入被动;不要过急,要保持冷静;不要让求助者保持自杀的秘密;不要因周围的人或事转移目标;不要在其他人中,把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说成是光荣的、荣誉的或将其神化;不要忘记追踪观察。
实习记者 杨俊霞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