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 | 项目 申请单位 | 项目 负责人 |
01 |
SBK-0801 |
钻孔体应变观测与测震同步数采实验 | 配置数采设备,与钻孔体应变仪器连接,以与本台测震同样的采样率进行体应变观测。对体应变观测和测震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钻孔体应变观测的频响性能以及映震能力。 |
昔阳 地震台 |
李素华
|
02 |
SBK-0802 |
山西地区尾波Q值研究 | 1.了解山西整个地区的构造、地质情况; 2.获取21个台站的数字地震波形,从中挑选符合研究条件的地震事件; 3.研究利用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的性质测量S波品质因子Q的方法; 4.选取不同的流逝时间(变换不同的计算窗长),得到不同的结果,获取不同深度的介质的Q值; 5.对比分析由尾波Q值得来的品质因子与通过震源参数反演得到的品质因子的差异及其内在联系; 6.通过不同台站的尾波Q值时序分析,总结02年太原和03年洪洞5级地震前后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及其在中等地震前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
预报中心
|
宁亚灵 |
03 |
SBK-0803 |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关联性、一致性、可靠性检查软件
| 1、整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了解整个基础数据库的情况。 2、按照城市、区县、乡镇、大型企业的顺序,将其他相关各表按照顺序进行整理。 3、设计42大类,71张表的关联性、一致性、可靠性的判断方法。 4、进一步研究oracle数据库原理,利用sqlplus语言编写脚本。 5、将编写的脚本应用于基础数据库,将得出的结果与人工检查的结果相比较,验证软件的结果。 |
预报中心
|
杨斌
|
04 |
SBK-0804 |
测震台网数据补缺入库研究
| 1、测震台网台站缺失数据补充; 2、国家基本台缺失数据补充; 3、流动台站数据与测震台网中心的集成; 4、测震单台震相数据(初动、S-P、A/T等)的添加和利用; 5、常用几种数据格式(港震的*.dat,美国的*.cd11,英国的*.gcf等等)的转换与补缺。 |
监测信息中心 |
李 兵 |
05 |
SBK-0805 |
监测信息中心业务管理自动化和集群虚拟化应用研究 | 1、监测信息中心业务管理自动化主要内容:基于工作流引擎,按照信息中心日常值班和维护的业务流程,开发相应的软件,将该流程自动化。 2、虚拟化和集群的应用主要内容:①对不同厂商提供的硬件虚拟化产品进行部署和评估。②将开源的硬件虚拟化产品XenSource作为主要的应用对象,在信息中心适当部署。③采用开源集群软件产品在若干台服务器上组成一个集群。④在该集群上,部署信息门户网站服务。 |
监测信息 中心 |
任力伟 |
06 |
SBK-0806 |
InSAR技术获取的DEM和地面垂直变形的精度研究
| 1.利用InSAR技术提取DEM; 2.分析InSAR技术提取区域DEM的误差来源; 3.了解SRTM DEM获得已知精度; 4.将InSAR技术获取的DEM与相同区域的SRTM DEM进行精度比较。 5、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太原地区的地面垂直变形。 6、结合地质构造等解释变形发生的机理。 |
预报中心 |
刘瑞春 |
07 |
SBK-0807 |
利用重复地震丛研究太原5.0级地震前地壳介质变化特征 | 1、收集2000.11~2007.12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符合样本选择要求的台站波形资料信息,运用matlab编写程序实现主程序要求相应格式的文件的准备;为日后追加新增加数据奠定基础;2、吸取专家在山西速度结构研究方面成果,确定出所选台站的速度模型;选择不同地震丛半径进行对比,挑选合适的样本取值范围;选择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不同台站以捕捉台站位置不同对走时差的影响;3、采用rcc-time系列程序计算走时差随时间的变化;4.借鉴震源硬化模型理论和震源应力场结果,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
预报中心
|
唐垒黎
|
08 |
SBK-0808 |
地震前低频事件的时空特征初步分析 | 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破裂过程又取得了更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也可用作有效的前驱波前兆监测手段,一些比较重要的短临前兆信息不断得到报导和关注。其中,低频前驱波信号因其物理意义逐渐明确、干扰影响因素少,更被认为是有重要预报价值的可靠短临前兆信息,充分利用山西省实时传输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更好的服务于短临预报工作。 |
监测信息中心 |
孟晓琴 |
09 |
SBK-0809 |
速报地震短信自动发布系统
| 1、实现对国内EQIM地震速报数据库数据自动分类提取接口。 2、实现MODEMD短信群发。 3、实现短信发送日志查询功能。 4、实现短信发送对象管理功能。 |
监测信息中心 |
赵晓云
|
10 |
SBK-0810 |
山西测震台网“九五”“十五”定位参数对比分析
| 选用2007.06---2008.12间一年半记到的地震数据,利用“十五”“九五”两系统并行时的资料和“十五”记录的地震处理产出的数据作统计分析。利用得出的结论、整出的数据进行相关研究。 |
监测信息中心 |
董春丽
|
11 |
SBK-0811 |
太原台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变化特征研究
| 本课题试图通过梳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有关分析软件,对形变数字化观测设备的观测结果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各手段观测结果变化特征、观测精度,查找影响观测精度的因素,提出排除干扰、提高观测精度的建设性意见,并对形变仪器做不同仪器同一观测物理量的对比分析和同一类仪器模拟和数字化仪的对比分析,从而全面了解数字化仪的运转情况和存在问题,为科学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等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科学的观测数据。 |
太原基准地震台 |
张建增 |
12 |
SBK-0812 |
山西地区小震活动月频次分布特征研究 | 1、分析不同震级下限的(1.0,1.5,2.0,2.5)的小震月频次的累计次数与月频次之间的关系。 2、利用陈学忠等研究成果,认为小震月频次分布函数符合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山西地区不同震级频次匠正态分布函数,即各函数峰度Ku、偏度Sk、标准差σ、Cv值以及月频次bm值。 |
监测信息中心 |
梁向军 |
13 |
SBK-0813
|
FHD-M15、GM4、FHD-2B观测技术的特征及规律
|
1、FHDZ-M15组合观测系统汇集了FGE磁通门磁力仪和GSM-90F1 OVERHAUSER磁力仪两个探头的数据,连续记录和观测地磁场偏角(D)、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和地磁总场强度(F)时间变化。 2、GM4系统基本原理主要是基于磁芯材料的非线性磁化效应,从而使缠绕在磁芯上的感应线圈感应输出与外磁场成正比的调制信号,通过特定的检测装置,提取被测外磁场信息。 3、FHD分量质子磁力仪采用的是将采集到的信号分频以后,再测量分频后的信号周期,再根据一系列运算以后求出地磁场的值。 |
监测信息中心 |
张正霞
|
14 |
SBK-0814 |
山西流体观测井水位与气压相关性分析
| 本课题采用山西省各台数字观测井水位、气压的时值,通过高阶差分回归拟合水位、气压的相关系数与气压系数。并对采用不同滑动步长、不同差分计算出不同时段内的气压系数进行了分析对比,比较其异同情况。 |
夏县中心地震台 |
刘国俊 |
15 |
SBK-0815 |
网站地震数据库数据显示
| 1.根据山西地震台网中心测震数据库,建立网站测震目录数据库。 2.根据山西地震前兆台网部的前兆数据库,建立网站前兆数据库。 3.开发网站测震数据库显示页面与检索功能。 4.开发网站前兆数据库显示页面与检索功能。 |
监测信息中心 |
蒋晓山 |
16 |
SBK-0816 |
国家台测震分析辅助软件的开发
| 编制国家台测震分析辅助软件,实现走时表的电子化,和对观测报告的查错与误差分析。可以方便快速的进行查询;实现对分析软件生成的观测报告进行查错与改正,使之符合台网中心的要求;实现对观测报告中的震相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
太原基准地震台 |
杨世英 |
17 |
SBK-0817 |
离石台水平摆倾斜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研究 |
对SQ-70B模拟石英水平摆和SSQ-2I数字化水平摆同时段并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对仪器观测结果从图像上直观观测分析是干扰还是异常.看图像上有无突跳或阶跃等变化;应用EIS2000从分量图看年变曲线的变化和在矢量图上分析速率变化方向改变(如打结)等;应用成熟的软件分析对两部仪器的飘移量上统计分析、潮汐因子对比分析、精度对比分析得出离石地震台的一些主要特征。 |
离石 地震台 |
薛生瑞 |
18 |
SBK-0818 |
太原台地磁房建设资料汇编 |
本课题的目的是将地磁台建设过程,建设数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详细整理,使之成为一本可参考的技术资料。 |
太原基准地震台 |
张亮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