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震观测站 >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 正文 |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简介 |
发布时间:2024-07-01 |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组建于1988年4月,原名“大同中心地震台”,2021年1月更名为“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是山西省地震局专业地震台站之一,正处级建制,人员编制20人,现有在职职工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以上学历15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由大同国家测震台、上皇庄监测站、灵丘监测站、山西测震台网北部维护中心以及站中心组成;站中心位于大同市北都街惠民西城市直机关办公楼,其所处位置交通便利,是中心站所辖各站点数据汇集和转发中心。 上皇庄监测站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马军营乡上皇庄村,始建于1969年,2005年进行了台站优化改造,现占地面积约7500m2,建有集监测、办公及生活一体化的监测办公用房400m2。该台地处阴山东西向构造带南缘,大同盆地北界,出露岩性为太古界桑干群黑云斜长片马岩夹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强烈,附近有口泉断裂通过,是多种地震监测手段的理想观测场所。 大同国家测震台是山西境内3个国家测震台网站点之一,其拾震器位于上皇庄地震台附近,通过光纤专线将数据传至站中心机房进行数据处理。 山西测震台网北部维护中心立足于站中心,承担山西测震台网北部10个野外测震站点以及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西子项目)33个站点的建设、运维任务,承担着山西北部台站信息节点运行维护任务。 灵丘监测站位于灵丘县东河南镇,始建于1972年,2010年完成台站优化改造,是综合性监测站。占地面积约2800㎡,建有集监测、办公及生活一体化的监测办公用房270m2;进深42米山洞一孔。灵丘监测站地处灵丘盆地西南角,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五台群黑云母闪长片麻岩,是开展地震观测的理想场所。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的观测手段涵盖了测震、形变、电磁和流体四大学科,现观测手段有:三分向甚宽频带地震仪、定点水准观测、地电阻率、井下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FHD、GM4、OVERHAUSER)观测、钻孔体应变仪、四分量钻孔应变仪(YRY、RZB)、井下钻孔倾斜仪、气象三要素、数字水位水温仪、极低频地磁电场观测仪、VP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电磁波观测、陆态网络GNSS观测等,是山西北部至晋冀蒙交界区集测震、形变、电磁、流体综合性的监测台站,具有较强的数字化观测及地球物理监测能力。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下设监测业务室、运维保障室、跟踪分析室、综合室,负责中心站日常管理、辖区观测设备运维管理、数据处理、震情跟踪等工作。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主要业务职责:(1)负责辖区内(大同、朔州)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和质量监控;(2)负责所管辖测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与改造、观测环境保护;(3)负责辖区内地震监测仪器检测标定、仪器装备维护;(4)承担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相关工作,参与房屋设施抗震性能普查等地震灾害风险源识别工作;(5)承担地震现场应急响应相关工作,开展流动测量,配合省局相关部门完成灾情收集,参与地震烈度评定和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6)开展地震观测科研工作;(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至今,曾先后完成了大同-阳高3次中强地震及山西忻州、内蒙包头、河北张北等中强地震的监测和趋势预报工作,多次受到中国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原雁北地委行署的表彰和奖励。多项观测成果历年在省内及全国名列前茅,观测成果5次荣获中国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中心站先后7次被山西省地震局评为“文明单位”、“文明和谐台站”、“山西省地震系统优秀集体”;1998年5月荣获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山西省模范集体”称号;2001年被大同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7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地震系统优秀集体”。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