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长治市防震减灾中心与长治市文旅局在观音堂举行全市重点文物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行动启动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共同向社会宣布:市县两级部门将协同行动,选择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入实施“签署一份合作协议、安装一台地震预警终端、开展一次地震安全评估、制定一套应急预案、编印一本防灾减灾手册、举行一次地震应急演练”为内容的“六个一”文物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行动。市防震减灾中心主任马俊岗、副主任王跃忠,市文物局副局长郜治平,市应急局四级调研员李向兵出席仪式。

长治是文物大市,共有国保文物73处,省保文物144处,市保文物188处,县保文物千余处。从地质构造来看,长治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之间,地处晋获断裂带中部,有9个县区处于7度及以上高烈度区,其他3个县区部分乡镇也处于高烈度区。调查结果显示,位于活动断裂5km范围内的国保文物7处、省保文物26处,位于活动断裂1km范围内的省保文物4处,一旦发生地震,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将遭受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加强文物的地震安全保障已经刻不容缓。长治市重点文物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行动由市防震减灾中心和市文物局联合组织开展,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精神,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举措,推动文物地震预警能力、应急保护能力、震灾抵御能力、公众避险能力“四大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引领全市文物地震安全保护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郜治平表示,开展重点文物地震安保行动是长治市积极响应省文物局、省地震局战略合作的具体行动,是将文物保护与地震防灾减灾紧密结合的现实需要,是地震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一次创新实践,有利于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共同构建起一道文物保护与防震减灾的安全屏障。他强调,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文物建筑的地震安全性评估,确保文物在地震中的安全;二是推动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应用,提高文物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三是联合开展地震对文物影响的研究,为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强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文物保护和地震防灾减灾的水平。

启动仪式上,市防震减灾中心和市文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合作原则、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协调机制等事项达成共识。市防震减灾中心向观音堂捐赠一台地震预警服务与科普终端,这台设备将为观音堂提供实时的地震预警与科普支持,让观音堂等历史建筑在地震灾害面前“耳聪目明”,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保驾护航。

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地震监测中心站、市应急局、市防震减灾中心、市文物局、潞州区防震减灾中心及观音堂相关人员参加活动。